崔莺莺的情感历程 崔莺莺故事原型

大唐盛世金属3D打印

长亭送别教材分析

崔莺莺与张生最终走到一起主要靠他们三个

  《长亭送别》优秀教案一

  第一课时

  (一)介绍作者。

  王实甫,名德信,字实甫.大都(北京)人,元代著名杂剧作家.所作杂剧14种,现仅存《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四丞相高会丽春堂》《吕蒙正风雪破窑记》

  (二)介绍《西厢记》剧情。

  (三)介绍《长亭送别》在《西厢记》中的位置、作用和本折中的字词。

  《西厢记》共五本二十一折,《长亭送别》是第四本第三折,是全剧最为脍炙人口的精彩片断之一。随着剧情的发展,莺莺终于克服了身心解放的要求与封建精神桎梏的矛盾,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与张生私下结为夫妻。但老夫人逼张生赶考,崔、张爱情又面临新的威胁。无奈中,张生只好起程“上朝取应”,莺莺在长亭为他送别。这场送别戏共有十九支曲文,由莺莺主唱,既是塑造莺莺形象的重场戏,也充分体现了王实甫剧作情景交融、富于文采的特点。

  (1)旦:女角。

  (2)末:男角。

  (3)洁:和尚的别称。这里指长老。

  (4)回避:避忌,顾忌。

  (5)做亲:举行婚礼。

  (6)长亭:古代道路上每隔十里设一长亭,五里一短亭,供旅行休息用,常常是饯别的场所。

   (四)介绍《长亭送别》三个场景。

  (一)奔赴长亭:[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

  (二)长亭饯别:[脱布衫][小梁州][幺篇][上小楼][幺篇][满庭芳][快活三][朝天子]

  (三)临别叮嘱:[四边静][耍孩儿][五煞][四煞][三煞][二煞][一煞][收尾]

  (五)分析莺莺感情经历的起伏变化。

  《长亭送别》这一折,历来被誉为写离愁别恨的绝唱。崔莺莺对张珙缠绵依恋,两人刚刚订下白首之约,就要劳燕分飞,莺莺自然是难舍难分,在送别之中,她满心装的都是离愁别恨之情,但这些离愁别恨在送别的前前后后也经历了一些

  起伏变化。下面我们就一同走进崔莺莺的内心,体会主人公不同寻常的情感经历。

  长亭之别正值深秋时节。在奔赴长亭的路上,碧空浮云万里,遍野黄花萎积,耳边可以听到西风疾吹,眼底可以看见北雁南飞,一种离愁别恨油然而生。特别是清晨看到经霜的叶子如同酒醉的容颜,一定是离人的血泪将它染红。此时此景,坐在车内的莺莺是一种怎样的心情?请同学们注意[滚绣球]这支曲子。

  一支曲子唱下来,有一种情反复吟唱,这就是“恨”。首先恨相见得迟,莺莺与张生两情相悦,相见恨晚,要成佳配又每每遭变故;所以,莺莺的心中很不自在,“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便是这恨的缘由。是说刚刚结束了相思,又开始早早面对别离。所以莺莺一路上恨柳丝长却系不住离人马,恨疏林留不住斜阳,恨一声人“去也”折磨得她身心交瘁。

  长亭饯别的筵席上,老夫人安排大家入坐:张生和长老坐,小姐这壁坐,一桌宴席好似银河隔开牛郎织女,再加上长亭外也是黄叶纷飞,衰草萋迷,更加令人伤怀不已。酒席上,张生无精打采“斜签着坐的,蹙愁眉死临侵地”“阁泪汪汪不敢垂,恐怕人知,猛然见了把头低,长吁气,推整素罗衣。”张生这些蹙眉垂泪,长吁短叹,莺莺是看在眼里,痛在心上。其实,莺莺的心情又何尝好?——“意似痴,心如醉,昨宵今夜,清减了小腰围”。面对即将分别的恋人,莺莺唱出了一腔怨情。这怨情正是深情的痴语。请同学们一起看[幺篇][满庭芳][朝天子]这三支曲子。

  [幺篇]是怨张生年少情薄,全不挂念数月来两人耳鬓厮磨的恩爱生活

  [满庭芳]是怨供食太急,子母们当回避,分别在际,竟不能与张生举案齐眉,厮漏猜守片缓搜燃刻。

  [朝天子]怨美酒无味,清淡似水,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怨世间人为了“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竟忍心“拆鸳鸯在两下里”

  此时在宴席上,莺莺的内心有了一些变化,奔赴长亭的路上她恨两人聚少离多,让她从此后不得不独饮相思的苦酒,但随着筵席的进行,分别的时刻越来越迫近,眼前的张生又只是唉声叹气,所以此时的莺莺内心非常怨恨功名利禄拆鸳鸯在两下里。

  霎时间杯盘狼藉,车儿投东,马儿向西。两人终于要面对最后的分别。这一刻更是千头万绪,百感交集。但扰虚是,请同学们注意莺莺叮嘱张生的第一句话和最后一席话。

  第一句说,“张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最后一席话是“你休忧文齐福不齐,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我这里青鸾有信频须寄,你却休金榜无名誓不归。此一节君须记,若见了那异乡花草,在休似此处栖迟。”

  这些叮嘱超出了一般的缠绵之情。这说明在莺莺的内心隐隐有一种忧虑。因为张生得中与否都是对他们爱情的巨大考验:如果落第,老夫人不会承认这个白衣女婿;如果得中,张生又极可能成为高门望族的择婿对象;如果张生不是忠厚至诚的君子,那么,莺莺弃妇的命运就是不可避免的。应该说这种怕被抛弃的心理是当时女子很普遍的心理,只不过两情相悦的时候,人们往往会暂时忘记,一旦别离在即,它就会凸现出来让人不安,莺莺是一个多情的女人,自然也不能例外。所以最后分别时,莺莺的内心又凭添了忧虑。

  送别张生,莺莺懒上车儿,此时的心境又怎样?“便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这是说凡是人间可经历的离愁别恨现在都填满了莺莺的胸膛。看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怎一个“恨”字了得?怎一个“怨”字了得?实在是言语无法传达了。

  好,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来总结一下《长亭送别》一折,莺莺的感情经历了那些变化?

  (表面上)恨——怨——忧

  (实质上)依恋

  总之,在莺莺心中,“情”字始终是摆在最重要的位置上,至于功名利禄、是非荣辱,统统可以不管。这种“情”字当头在当时具有闪光的思想。由于《长亭送别》中,王实甫塑造了具有叛逆意识的崔莺莺的形象,这就使王实甫的《西厢记》比以往的“崔、张”故事都具有新意。下面我们先简要地了解一下关于《西厢记》故事的演变情况。

  “崔、张”的爱情故事最早见于唐朝元稹的《莺莺传》。写莺莺虽然主动偷食禁果,却无力逃脱弃妇的悲惨命运。传奇的结局写张生自诩“善补过者”,实际上是为自己“始乱终弃”找借口。在小说中,莺莺没有什么反抗。

  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把莺莺对张生的爱与“报德”联系在一起。这样就把年轻人越轨行为写得合乎礼数。爱情就有了杂质。

  只有王实甫的《西厢记》写莺莺只知一个“情”。特别是《长亭送别》这一折,莺莺对“情”字作出了最好的诠释。所以说《西厢记》在主题思想上是远远高于从前的两部作品。《西厢记》的主题是“永志无别离,万古常完聚,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这就是说爱情才是婚姻的基础,只要男女间彼此“有情”,就应该让他们同偕白首;而一切阻挠有情人成为眷属的行为、制度,则应受到鞭挞。

  作业 :(1)熟读全文,选择喜欢的曲子背诵。

  (2)说说《长亭送别》中有哪些曲词反映出莺莺珍视爱情,轻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

  第二课时

  (一)鉴赏曲词,分析艺术特色。

  《西厢记》流传至今,广为传颂,不仅因为它提出“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爱情理想,还因为它“词句警人,满口余香”的艺术语言。下面我们从两个角度作一点鉴赏。

  (1)从“情、景、”的角度

  《长亭送别》是《西厢记》中情、景、境交融得极出色的一折。莺莺的离愁别情与不同环境中的特殊景物融合在一起就营造出委婉深沉、令人感伤的悲凉意境。下面请同学们看[端正好]和[一煞]这两支曲子[端正好]一曲,是莺莺乘车去长亭时唱的,为我们展现一种非常开阔的境界。头上是一方青天,脚下是一片菊花地,境界是如此的空旷,人站在其中,一定会感到自身的渺小,感到无依无靠、空荡荡的孤独。这支曲子,莺莺唱到碧云、黄花、西风、归雁、霜林这些深秋之景,而这些深秋之景中,最惹人愁思就是霜林,“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一个“染”字,沟通了景与情的联系,它让人联想到莺莺的血泪在一夜之间将枫林全部染红。所以此时的霜林已经不是普通的霜林,它已经成为莺莺愁思的见证。这一支曲子将途中之境、深秋之景、离人之情完美的融合在一起。

  [一煞]一曲,写莺莺目送张生离去,青山无情,挡住了送行人的视线,疏林不与人方便,没有挽留住斜阳,一骑绝尘去,转山坡,穿疏林,熟悉的身影在淡烟暮霭中依稀可见。分别后陪伴莺莺的只有冷清清的斜阳,秋风掠过禾黍,飘来声声马嘶,都撕裂了莺莺的心。这一曲描写的是四顾无人的郊外之境,又时值黄昏,因而这比[端正好]中途中之境更见凄凉。“青山”、“古道”、“夕阳”、“烟霭”不仅是这种自然环境下特有的自然景象,同时它们也都是传情寄恨的载体。而且这一支曲子通过时间的变化,写出了莺莺对张生的痴情:那种欲见不能的惆怅和不忍离去的眷恋之情。这一曲又是情、景、境的高度融合。

  (2)从“曲、词、意”的角度

  《西厢记》是一部杂剧,以唱为主,由于古代的音乐没有音响资料流传,因此宫调的问题就成为曲学的难点。现在,我们只能从一些文字记载来揣测唱腔的风格。那么什么是“宫调”呢?

  宫调是音响的高低组成的调式。古代音乐有七声宫、商、角、变徵、徽、羽、变宫。以宫为主的调式称“宫”,余称“调”,合称“宫调”。元杂剧常用“五宫四调”,即正宫、中吕宫、南吕宫、仙吕宫、黄钟宫、大石调、双调、商调、越调,合称“九宫”。《长亭送别》用正宫,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中说正宫的声情是“惆帐雄壮”。可见《长亭送别》这一折的音乐应是惆怅的、悲壮的。

  上面我们说了宫调,下面我们说一说曲牌和曲词。曲牌就是曲的名称。比如[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等等,曲词是按照一定的曲牌填写的'文字,一般要压韵,讲究对仗。

  《西厢记》的曲词历来被人称道。朱权在《太和正音谱》中说“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极有佳句,若玉环之出浴华清,绿珠之采莲洛浦。”《长亭送别》这一折又尤其突出。

  首先,曲词熔炼了很多古典诗词,比如化用范仲淹的词《苏幕遮》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化用范仲淹的词句的作用是:取其秋景凄凉的意境,以烘托送别的凄冷氛围。

  此外,在曲词中还零散可见一些对古典诗词原句或者表现手法的的化用,作一个总结:

  (1)“蜗角虚名,蝇头微利”:化用苏轼《满庭芳》,表现莺莺珍视爱情、轻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

  (2)“未饮心先醉”:化用柳永《诉衷情近》中“未饮心如醉”一字之差,更加夸张,语意更加沉重,表现莺莺饯别时的极端愁苦

  (3)“柳丝长玉骢难系”:柳丝是“留”“思”的谐音

  (4)“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化用“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极言

  愁多。

  化用原句或手法的作用:以原句特有的语意、情味和表达效果来与剧中的语境相契合,增添了语言的文采和表现力。

  其次,善于运用民间口语,并加工为富有文采的文学语言。例如[叨叨令]

  这一支曲的词汇、语句都具是民间口语,但通过加衬字“儿”;通过变换叠音形容词,通过设置成排比句,造成一种音韵的回环反复,产生一唱三叹,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把莺莺柔肠百结的离别苦痛,写得哀哀切切,见情见态。

  最后,全折巧用修辞。比喻、夸张、用典、对比、对偶、排比、反复、叠音、设问等等。特别是巧用夸张,并与比喻、用典、对比相结合,因情随物而设。下面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

  (1) 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同下)

  (2) 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夸张)表现情感折磨下的身心交瘁。

  (3)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五岳低。(夸张兼比喻)写离别之情,达到愁极恨绝,无以复加的地步。

  (4) 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张兼用典)形容伤心之至

  (5) 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夸张、比喻和对比)以厌酒表现愁苦至极。

  《长亭送别》的艺术特点:

  情景浑然天成

  曲词妙笔生花

  有人说:《长亭送别》是一首真挚的抒情诗,一幅淡雅的水墨画,一支撩人心弦的离歌。我想我们对它的阅读理解还是比较粗浅的,希望对《西厢记》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选话题,作更深一步的学习。

   作业:

  (1) 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总结整理本课涉及的字、词、句、文学常识等基础知识。

  (2) 以“长亭路”为题,将[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三曲改写成散文。或者运用想象,以“临行”为题,将[耍孩儿]一曲改写成话剧片断。

  《长亭送别》优秀教案二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

  1、了解元杂剧的一些基础知识。

  2、了解《西厢记》的故事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3、品读戏曲语言,培养学生规范解答诗词鉴赏题的意识。

  4、通过改写,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戏曲语言与小说语言的不同。

  (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引发学生学习戏曲的兴趣。

  2、认识《西厢记》的历史意义,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和爱情观。

   教学重点

  1、鉴赏曲词的音韵美,体会其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培养学生规范解答诗词鉴赏题的意识。

  2、让学生将《长亭送别》改写成小说,进一步体会戏曲语言与小说语言的不同。

   教学安排和教学手段

崔莺莺出自

张生与崔莺莺第一次见面在哪里 《西厢记》张生简介
崔莺莺,小说、戏剧中的人物,生于河北博陵,最早出现于唐代元稹的小说《莺莺传》,《莺莺传》描写的是张生对崔氏始乱终弃的故事,文章的最后说“崔氏小名莺莺”,元稹的《莺莺传》为后代西厢故事之祖,金代董解元在《莺莺传》基础上作《西厢记诸宫调》,把张生对莺莺始乱终弃的事改编成张崔二人自由恋爱的故事,元代王实甫又在《西厢记诸宫调》的基础上作杂剧《西厢记》,王实甫的《西厢记》文词优美,人物形象塑造生动,遂使西厢故事广为流传,作为主角的崔莺莺也几乎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 崔莺莺

人物谜团

身份之谜

元稹所作《莺莺传》虽是传奇,但一般认为是带有自传性质的,张生就是元稹,莺莺是元稹曾经的恋人,元稹为了攀附权贵,最后娶了豪门望族的女子,而抛弃了昔日的恋人。女主角崔莺莺的身份究竟大致两种说法:一是寒门闺秀,二是 *** 。首先从莺莺的家庭状况:是有崔氏孀妇,将归长安。崔氏之家,财产甚厚,多奴仆。(崔母)其子曰欢郎,可十余岁。因此,我们知道莺莺之母郑氏为寡妇,生有一子一女,男为欢郎,已十余岁,女为莺莺「生年十七矣」,而且家庭的经济状况算是富裕,养有许多奴仆可供使唤。由此观之,崔家应非所谓的「寒门」。

《莺莺传》布下些许隐藏的线索,说明莺莺的来历并不单纯,这点我们不能忽视。

作者元稹为何要故布疑阵

理由有三:

一.当时几篇名著如「李娃传」、「霍小玉传」等,皆属于抬高女性地位的作品,而且女主角的身份都是 *** ,霍小玉曾自言:「妾本倡家。」作者的创作总是跟着时代风尚来走,因此当时有许多文人投入撰写关于 *** 的作品,《莺莺传》也是其中一篇。

二.《莺莺传》是元稹自身爱情生活之写照,虽然文中不时流露出炫耀其艳遇之心情,但也可见得他对女主角莺莺是存有愧疚之心的,否则不会透过莺莺之口说:「为郎憔悴却羞郎」以责备张生,不无自责之意。

三.虽是写艳遇,但元稹对女主角必有相当程度的感情,所以不愿明写其为 *** 身份,而以莺莺遵守礼教、是个闺秀作为幌子,美化她的身份,事实上,答案 已藏在文本之中了。

他这样刻意隐瞒莺莺的真实身份,其实蕴藏了多少对昔日恋人的爱与悔恨啊!这或许是元稹的难言之隐,不足为外人道也!

莺莺坟

生平

王实甫《西厢记》里的崔莺莺是相国小姐,她深沉、含蓄,既有外在的凝重,又有内在的 *** 。封建家庭的教养,无法完全窒息她内心的青春情感。她不由自主的对张生一见倾心,月下隔墙吟诗,大胆地对张生吐露心声,陷入情网之中而不能自拔,饱尝着相思的枯升痛苦。同时她也越来越不满于老夫人的约束,并迁怒于红娘的跟随。老夫人当众许婚,后来又出尔反尔,既赋于崔,张的婚事以外在的合理性,又赋于崔、张爱情以内在的合理性。正是这种内在和外在的合理性,成为莺莺敢于冲破老夫人的约束,决心对张君瑞以身相许的轿败迹潜在动力。但是,冲破内在心理的樊笼毕竟比冲破外在人为的约束还在艰难,于是就有了莺莺的“闹简”和“赖简”,其中莺莺所表现的“假意儿”,不仅是为了试探红娘是否可靠,张生是否真心,更重要的是披露出崔莺莺战胜传统的教养、女性的禁忌所应有闭并的反复和艰难。长亭送别时,莺莺既忧虑张生考试落第,婚事终成泡影,更担心张生考取后变心,另就高门,自己被弃置,承担著如此沉重的精神重压。

《西厢记》深刻地揭示了崔莺莺的恋爱心理,即想爱而不敢爱,不敢爱却不由得不爱;并且细致地展现了她内心的强烈要求逐步压倒、战胜外部的压抑、传统的禁锢和心理的樊笼的全过程。

与自身的封建礼教烙印作斗争

老夫人毁约后,张生一撅不振,此时莺莺明明思念张生,让红娘去探望,但当见到红娘带回张生的简贴时,又“忽的波低垂了粉颈,改变了朱颜”,怒斥红娘说要告过夫人,打下你个小 *** 下截来。”待红娘说要将简贴儿交与老夫人时,她又道:“我逗你耍来”,并急切地询问张生的情况。这种有辱于小姐身份的言行,是“欲”与“礼”的斗争。她在红娘面前遮掩,而内心又忍不住牵挂张生。
但她对张生的爱恋,一开始却是胆怯和动摇不定的,一方面她具有少女的情感和欲求;另一方面,她作为一个相国小姐又是在那样的母亲的管教下成长起来的,同时又接受过较多的封建道德教育,这就构成了她思想和行动上的矛盾。她回答张生的那首诗“兰闺久寂寞,无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表达了她不甘寂寞的苦闷心情,同时也流露了她对异性的渴望。在“听琴”的时候,她被张生琴中热切的呼唤深深地感动着,以致于泪水涟涟,但是她又没有勇气与张生见面。此时在她的心中,封建礼教的束缚和对张生的爱恋激烈地冲突著,最后爱情终于战胜了礼教。因此当她接到张生的情诗时,终于大著胆子写了一首题为《明月三五夜》的回诗,约定张生于十五日晚上相会。“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凝是玉人来。”短短二十个字,标志著莺莺决然走上了叛逆的道路。

紧接着的 “赖简”中她出言道:“我在这里烧香你无故至此,若夫人闻知,有何理说!’,“若不看红娘的面,扯你到老夫人那里去,看你有何面目见江东父老?’, “万一夫人知之,先生何以自安”三句道白,无一不提到老夫人。虽然此刻莺莺是远离老夫人的,但老夫人的威严却依然笼罩在她周围,使她产生了一种恐惧感。再说,直到此时,她也还没有充分的理由完全相信红娘,这也是促使她变卦的原因之一,而她的这次变卦又是出于不得已的。因此当她看到由于自己的所做所为,使张生相思成疾,病得快死时,便打消了一切顾虑,采取了一个大胆的行动,深夜主动去向张生表示慰问安抚,表达爱情。至此,莺莺的叛逆性格终于达到了高峰。

除了叛逆的性格以外,在莺莺身上还体现了我国妇女所共有的一些其他品质,美丽、敏慧、深情、善良、温柔,才华横溢。她爱上了张生后,对他一往情深,温柔体贴。这是作者所看到的并赋予的剧中人物所具有的中国封建女子的典型美德。

崔莺莺的诗文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唐代·崔莺莺《答张生(一作明月三五夜)》

答张生(一作明月三五夜)

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自从销瘦减容光,万转千回懒下床。不为傍人羞不起,为郎憔悴却羞郎。——唐代·崔莺莺《寄诗(一作绝微之)》

寄诗(一作绝微之)

自从销瘦减容光,万转千回懒下床。
不为傍人羞不起,为郎憔悴却羞郎。弃置今何道,当时且自亲。还将旧来意,怜取眼前人。——唐代·崔莺莺《告绝诗》

告绝诗

弃置今何道,当时且自亲。还将旧来意,怜取眼前人。查看更多崔莺莺的诗文>>